對於很多人來說,人工智慧已經從一個談資,發展到如今影響現實的力量。
AI技術的迭代,很快;AI技術的賦能,很強。在AI技術的眾多應用探索中,數字虛擬人算是一個非常火熱和前沿的方向。
當AI變得越來越像人的時候,這種轉變猶如每逢清明節的到來,使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本質和意義。作為普通人,我們也將面對一個選擇:我們應不應該為逝者製作一個足
夠真實的虛擬人?
新商業:大小公司都在搗鼓“虛擬人”
在回答這個問題前,先要知道“能不能”的問題:現在虛擬人技術能做到哪一步?是不是已經商業化到普通人也能夠便宜、簡單地使用?

阿裏目前主打的虛擬偶像“厘裏Leah”,外觀形象已經很難分清是人類還是虛擬人。
新版midjourney目前已發佈,AI繪畫工具在繪製真人形象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提升。以上是某社交平臺用戶使用新版midjourney製作的“一對情侶在高樓上,背景是20世紀90年代”的照片,真實度已經極高。

前幾天,騰訊發佈了“騰訊智影”,包含智影數字人、文本配音、文章轉視頻等AI創作工具。其中,智影數字人能實現“形象克隆”和“聲音克隆”,創作者通過上傳少量圖片、視頻和音頻素材,就能得到自己的數字人分身和定制音色,進而快速生成自己的數字人播報視頻。
據艾媒諮詢最新數據顯示,虛擬人產業保持穩定增長態勢。中國虛擬人帶動產業市場規模和核心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分別達到6402.7億元和480.6億元。
不能說離譜,但也比較誇張的是,筆者社區通道閘門裏的宣傳海報,已經從上周房地產的廣告,這周已變成某醫美公司的虛擬代言人。可見虛擬人這股風在一線城市刮得正勁。
新選擇:應不應該為逝者製作虛擬人?
製作高度仿真的定制化外觀形象,技術上已經沒問題。加上ChatGPT、“文心一言”的發佈,AI技術將大幅提升虛擬人的語意理解能力和用戶溝通能力,基於某人特定思維的定制化溝通也會成為現實。
技術支持已經就緒,我們將要面對這麼一個選擇:我們應不應該為逝者製作一個足夠真實的虛擬人?
弗洛伊德的“投入-抽離”理論認為,人會因為親人的離世,而將情感反復投入到重溫與逝者有關的記憶中,並持續地發現親人已逝這一現實,因而生者的情緒會產生波動與抽離。
而之所以說“時間會治癒一切”,則是因為人類總會在此後的生活中擁有新的邂逅,與新的人或物產生新的情感聯結,不斷投入和抽離的精力會逐漸轉移到新的對象身上,最終結束喪親的哀傷。
基於弗洛伊德“投入-抽離”的理論,以及普通人的常識和第一反應,短時間內,使用逝者製作高仿真虛擬數字人是不利於生者從悲傷中恢復的。
不過,在沒有AI的年代,人也會保留那些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老物件,用以緬懷逝者。現在AI虛擬人技術能夠變成懷念情感的新載體,對於無法改變的過去,這或許是很好的選擇。
最 後
數萬年來,人類發明了很多工具,使人類的力量更加強大,刀、槍、原子彈等等。
人工智慧卻不同。有史以來第一次,力量可能會脫離人類之手。
以前的所有工具都使人類更強大,因為工具本身無法決定自己的用途。決定的權力從來都掌握在人的手中。一把斧頭決定不了砍哪棵樹,一顆原子彈無法決定是否要發起戰爭。
但,人工智慧可以。
願未來AI是在我們預期範圍之內進化。去造福人類,而不是毀滅人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