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內知名遊戲公司米哈遊,其官網上宣示著企業願景:2030年,打造出全球十億人願意生活在其中的虛擬世界。
願意生活在其中的虛擬世界,什麼意思?
按照很多人暢想的完美虛擬世界,那裏應該具有一切人類所擁有的感知功能,比如聽覺、視覺、觸覺、味覺、嗅覺等;它也具有超強的環境仿真系統,可以感受到不同環境最真實的回饋。
如果用一句話說明,電影《頭號玩家》、《失控玩家》裏出現的有趣劇情,就是我們願意生活在其中的虛擬世界 。
從產業上來看,虛擬世界對應現在流行的產業描述,就是元宇宙。

“元宇宙”概念源自上世紀90年代的科幻小說《雪崩》
元宇宙是一個共同生活的虛擬世界
對於元宇宙發展的設想和期待,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,但在生活方面,大家的認識很一致。元宇宙能打破物理空間的界限,不僅僅是娛樂、社交,還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數字世界進行全面的無縫連接。
這種全面的無縫連接,其實就是 一種在元宇宙共同生活的方式。什麼叫共同生活?拿現在互聯網的網購對比來看,和共同生活相對的,現今的網購方式更像是一種“觀看”。
比如買一件衣服,因為某種原因沒法去實體店,那可以在電腦上、手機上進行網購,雖然品類豐富,也可以和商家及其他網友互動,但本質上是在用“觀看”的方式進行購物。
但如果在元宇宙裏購物,就不只是“觀看”了,也不是一個人的參與,而會變成和最好的朋友或者和一群人的共同體驗。

圖為Aretia正在構建的未來商業街區
每個人都可以在商業街任意穿梭、遊逛,就像真的在大型商城的現場一樣,可以與商家及商品進行更有沉浸感的互動。
元宇宙的兩種可能性
第一種被稱之為狹義的元宇宙,是把線下的世界映射到數字世界裏面去,線上線下最後融為一體。
現在這件事已經在發生了,我們的生活現在就在不斷地通過互聯網、物聯網,從線下搬到線上,再回到線下。狹義的元宇宙,就是一個比現在映射更充分、更完備的虛擬世界,工作、生活、體驗都成為虛擬世界的一部分,更重要的是,這樣的元宇宙會進一步反過來作用於真實的物理世界。
第二種與狹義的元宇宙相對,被稱為廣義的元宇宙,它不是對物理世界的映射,而是純粹建立在數字世界裏的虛擬時空。
這兩種可能的方向的不同之處,一是數量上,狹義的元宇宙最後就是“一個元宇宙”,和現實世界相互融合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你在現實世界是誰,在元宇宙裏還是誰。而廣義的元宇宙從理論上看可以有無數個,只不過有些元宇宙發展得好一點,參與的人多一點,有些元宇宙參與的人少一點,哪怕是你一個人,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,也可以搞一個一個人的元宇宙。
第二個不同之處在於現實世界在元宇宙裏充當的角色。狹義的元宇宙中,現實世界當然是必須的,甚至是主要的,虛擬世界只是對它的充分映射。
但在廣義的元宇宙,現實世界不是必須的,個體的榮譽感、成就感、幸福感,完全來自元宇宙。
“ChatGPT之父”、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·奧特曼(Sam Altman)在社交媒體稱,一個全新的摩爾定律可能很快就會出現:宇宙中的智能數量每18個月翻一番。有網友直接將其稱為“奧特曼定律”。
站在2023年,遙望7年後的2030年,在“奧特曼定律”的演化下,宇宙中的智能數量爆發增長。在2030新年鐘聲敲響的那一天,我們眼中看到的城市及街道,手裏拿著的物件,身體感受到的春夏秋冬,會遠超我們想像嗎?
有消息放出蘋果將在今年發佈MR頭顯,備受關注的羅永浩進軍的AR領域也令人期待。那麼,2030年手裏拿著的,還是手機嗎?